原创|搞好全面预算管理准备工作(五)

第五节    提升全面预算管理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和履行管理职能而提供资料依据、共同准则、基本手段和前提条件的必不可少的各项最基本的工作。主要包括原始记录、定额工作、计划价格、计量工作、标准化工作、信息工作、规章制度和员工培训等项内容。它是专业管理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绩效,影响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计划和控制,极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然而,要真正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效能,还必须加强企业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需要各类定额指标、价格数据和企业内外信息资料,如果企业不能提供这些基本的数据和资料,或者不能保证提供准确而有效的信息资料,预算的编制将无法进行;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需要进行计量、结算和核算,如果缺乏必要的计量工具、结算手段和核算方法,预算的执行过程将难以有效监控;在预算的分析、考评、奖惩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反馈资料和信息传递,如果企业信息失真、反馈失灵,整个预算管理将无法运行:可见,全面预算管理的整个实施过程都与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密切相关。

 

         很显然,人们要让电子计算机输出的信息符合客观实际,首先就应保证输人计算机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如果输人的信息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再高智能的电子计算机,也不可能输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结果。然而,计量不准、信息不灵、数据虚假、收支不实、无章可循、有章不循,正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企业管理的普遍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在内的任何先进管理方法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双管齐下,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为契机,扎扎实实地做好企业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企业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不仅是发挥全面预算管理效能的要求,而且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方法的充分必要条件。

 

         一、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用以记载经济业务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它能及时反映生产经营经济活的原始状态,是核算、监控和考核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是编制预算和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资料,也是核算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涉及全面预算管理的原始记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有关反映企业物资采购情况的原始记录,如“采购审批单”、“物资采购台账”等;

 

         2.有关反映企业物资、产成品收付存情况的原始记录,如“材料人库单”、“材料出库单”、“产品人库单”等;

 

         3.有关反映企业产品生产情况的原始记录,如“生产任务通知单”、“产品质量检验单”、“产品生产工时记录单”等;

 

         4.有关反映企业产品销售情况的原始记录,如“销售开票通知单”、“产品发货通知单”、“客户往来台账”等;

 

         5.有关反映企业会计核算情况的原始记录,如“材料消耗汇总表”、“产品成本计算单”、“折旧计提分配单”等;

 

         6.有关反映企业其他经营活动情况的原始记录,如“固定资产调拨单”、“工资单”等。

 

         原始记录的基本要求有三个:

 

         一是全面完整,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要有原始记录;

 

         二是真实可靠,原始记录的内容反映经营活动的本来面目,不得弄虚作假、肆意杜撰;

 

         三是序时及时,原始记录的记录要按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及时记载,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要立即填制原始凭证并及时传递,做到不积压、不拖延、不事后补制。

 

         企业要做好原始记录工作,首先,要依靠全体员工,实行专业管理与员工管理相结合;其次,企业要统一原始记录的格式、种类、填制方法和传递程序,避免各部门自行其是,各搞一套;最后,必须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的编制、审核、传递、档案、交接等责任制度,使每张原始记录、原始凭证都有专人负责。

 

         原始记录责任人要负担起如下责任:

 

         1.按原始记录的各项内容逐一如实填写,不能遗漏;

 

         2.对各项经济业务发生情况及时做好记录;

 

         3.所有记录的数据必须如实反映,计算准确,不得弄虚作假;

 

         4.需要进行连续记录的数据,其记录应当连续;

 

         5.原始记录的内容要字迹端正、书写清楚;

 

         6.做好原始记录的签署、传递、汇集和保管工作。

 

         二、定额工作

 

         定额工作是指对各种消耗、费用、资金等定额的制订、执行和管理工作。它是经营预测、决策、计划、核算、分析、考核、分配的重要依据,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所必须完善的基础工作。因为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在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对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利用、消耗等方面所确定的标准;是核算的基础、计划的依据、管理的手段、控制的工具。所以,定额工作不仅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而且也是生产、计划、会计、技术、劳动、物资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基础工作。

 

          (一)定额工作的重要作用

 

         搞好定额工作,对于企业来说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定额工作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前提条件之一,很多预算指标的制订,就是按照工作量乘以定额确定的。如果企业没有制订消耗定额、工资定额、费用定额等一系列基本定额,全面预算是没法编制的。

 

         2.定额工作是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预测、控制和组织的工具。企业编制生产经营计划、组织物资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控制成本费用都需要以定额为基本依据,从而实现企业供应、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

 

         3.定额工作是评价各部门以及每名员工工作业绩的标准和依据。通过制订先进合理的各项定额,并通过经济责任制的形式层层落实到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全体员工,可以有效调动各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定额成为企业控制生产费用支出、实现降低成本费用的具体目标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定额的种类

 

         定额的种类很多,涉及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定额有以下五种:

 

         1.劳动定额。它指有关人力资源消耗或占用方面的定额,如定员定额、劳动生产率定额、工时定额、工资定额、服务定额等。

 

         2.生产及设备定额。它指有关生产能力及机器设备利用或占用方面的定额,如产量定额、设备利用率定额、生产能力利用定额、台时定额等。

 

         3.物资定额。它指有关材料消耗或占用方面的定额,如材料消耗定额、工具领用定额、物资储备定额等。

 

         4.资金定额。它指有关流动资金占用方面的定额,如储备资金定额、生产资金定额、产成品资金定额、货币资金定额等。

 

         5.费用定额。它指有关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耗费方面的定额,如制造费用定额、管理费用定额、销售费用定额等。

 

         (三)定额工作的要求

 

         搞好定额管理,主要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定额管理制度

 

         要使企业各项定额的制订、执行、分析、考核和修改做到制度化。要建立定额管理分工负责制度,做到企业的各项定额有人负责,职责分明。一般情况下,定额的制订、修改可采取一个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办法。例如,企业定额管理分工责任制中应明确规定:劳动定额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牵头负责,生产、技术、财务等部门配合;生产及设备定额由公司技术部门牵头负责,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物资定额由生产部门牵头负责,财务、采购、物管等部门配合;费用定额由财务部门牵头负责,其他相关部门配合;资金定额由财务部门牵头负责,采购、物管、生产等相关部门配合。

 

         2.要制订先进合理的定额

 

         制订定额的基本要求是要做到“全、快、准”三个字。“全”是范围上的要求,即要求凡是需要制订定额的供、产、销各个环节,人、财、物各个方面都要制订定额。“快”是时间上的要求,即要求定额的制订要简便易行、迅速及时。例如,新产品投产时,技术工艺部门必须将新产品的消耗定额资料一并向生产、财务、物管等部门移交。“准”是质量上的要求,即要求定额水平要先进合理,制订的定额要在已经达到的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是在正常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3.搞好定额的贯彻执行

 

         定额制订后,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定额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企业必须实施一切必要的生产技术组织措施,为完成定额提供必需的前提条件。同时,要加强各种定额执行情况的核算、检查、考核和分析工作,并将定额的执行结果与各个部门及每名员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以促进定额的贯彻执行。

 

         4.及时修订定额

 

         由于定额是在一定条件下,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客观反映。因此,为了保持定额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合理性,必须随着生产发展、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及时修订定额,使之与现实情况相适应。在通常情况下,企业每年可结合年度预算或清仓盘点等工作对各项定额全面审查、修改一次,个别波动大的定额应不定期地及时修订。

 

         三、计量工作

 

         计量工作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关物质所进行的计量、检定、测试、化验、分析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它主要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反映、测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核算提供准确的根据。可以说,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工作所获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量工作情况。显然,如果没有准确的计量,就不可能提供准确的数据,也就无法据以准确地进行各项管理工作,更不可能使全面预算管理发挥应有的效能。另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物资的质量、数量、规格、型号是否合乎规定的技术要求,是关系到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和企业生存的大问题。因此,计量工作必须引起各企业的高度重视,把计量工作纳人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企业完善和加强计量工作,主要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计量制度,配备计量人员。计量制度主要包括计量标准、计量范围、计量手段、计量人员、计量程序和计量工作责任制等方面的内容。要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业务的繁简,设立计量部门,配备计量人员,负责管理企业内部的各种计量器具和开展计量工作。

 

         二是充实计量器具,严格计量范围。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计量器具必须配备齐全,特别是有些企业缺乏水、电、风、汽计量器具的状况必须改变。凡属材料物资的购进、领用、退回和产成品的人库、出售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测、计量;对在产品、半成品的内部转移也要进行严格的检测、计量;对水、电、风、汽等物质的内部耗用,要有总表和分表的精确记载。

 

         三是做好计量器具的检查、维修工作。计量器具在启用前要严格检查,不合格的不得使用。对于在用的计量器具,要经常维护和定期检修、校正和鉴定,以提高计量器具的完好率和保证计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各项标准的制订、执行和管理工作。它是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以及各项管理工作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的重要措施,是管理现代企业,搞好分工协作,促进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标准化工作,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接受科学标准的约束,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产经营活动秩序,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全面预算管理方法的推广和应用。

 

         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技术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对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关质量、规格、结构以及检验方法等技术事项做出的统一规定,是进行生产技术活动的依据。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性事项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和作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只有推行技术标准化,才能把规模庞大、分工精细的现代企业生产中分散的、不同的生产部门和生产环节互相协调、衔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二)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企业为了合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便于各级机构有效地行使管理职能,对重复性的管理工作、任务、程序、内容、方法、要求和考核奖惩办法等管理事项做出的统一规定,是科学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推行管理标准化,有利于实现各项管理工作的数据化、条理化和规范化,既便于科学地安排和开展工作,又便于对管理活动的检查、考核和控制,促进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铺平道路。

 

         加强标准化工作,需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及时做好企业各项标准的制订、执行、检查和修订工作;

 

         二是认真组织和贯彻执行各项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符合或高于国家规定的各项标准;

 

         三是积极扩大企业内部标准化的工作范围,为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五、信息工作

 

         信息工作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核算、控制所必需的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判断、传递、储存等管理工作。信息是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表现。它包括原始记录、经济技术情报和消息,以及经济技术档案等方面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编制、执行、核算、控制、反馈、分析、考核的过程,也就是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判断、传递和整理的过程。加强对信息的研究,有效利用信息来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客观要求。

 

         加强信息工作,主要是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做好各种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工作使各项信息达到准确、及时、适用、经济的要求。

 

         1.信息的准确性。就是要求信息能如实反映情况,提供的数据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信息的准确性是进行有效控制、做出正确决策的保证,预测、决策、控制、指挥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准确性是对信息的第一要求。

 

         2.信息的及时性。经济活动总是在不断变化和不断发展之中,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新的信息。只有及时收集、迅速提供信息才能使决策者随时了解、掌握经济活动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据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否则,就会因时过境迁而使信息丧失其使用价值。

 

         3.信息的适用性。就是信息要符合实际需要。企业各个层次、部门所需要的信息,在范围、内容、详细程度等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对特定的部门来说,只有需要的信息才是有用的。一般说来,高层管理部门往往需要综合性强、范围广、较为抽象的信息;而基层部门则往往需要专业性强、精度高、较为具体的信息。

 

         4.信息的经济性。就是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储存方法和手段必须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要在满足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以较少的费用,取得数量大、价值高的信息。

 

         六、价格工作

 

         价格工作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备品备件、燃料动力、劳务以及产成品的价格进行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工作。它包括企业外部结算价格和内部计划价格。外部结算价格是根据市场情况和企业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产品对外销售价格和企业生产经营所采购物资的采购价格;内部计划价格是企业为了内部管理和责任核算需要而自行制订的各类材料、劳务、产成品的内部核算价格。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内部管理活动,预算的编制、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环节都离不开内部计划价格。因此,下面重点阐述计划价格的有关内容。

 

          (一)计划价格的功能作用

 

         计划价格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功能作用:

 

         1.计划价格是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各单位与公司总部之间进行“商品买卖”的价值尺度;

 

         2.计划价格是进行材料核算、成本核算的依据;

 

         3.计划价格是开展责任核算的基础条件之一;

 

         4.计划价格是评价物资采购工作的尺度;

 

         5.计划价格是确定物资采购价格,制定产品销售价格的重要依据;

 

         6.计划价格是编制全面预算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计划价格的种类

         

         企业内部计划价格主要有以下三类:

 

         1.有关原材料、燃料、包装物、备品备件、动力和低值易耗品的计划价格;

 

         2.有关分厂、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务和半成品的计划价格;

 

         3.有关产成品的计划价格。

 

         (三)计划价格的制定依据

 

         1.外购材料计划价格是按照现行实际采购价格,加上必要的采购、运输、保管费用制定的;

 

         2.自制半成品和各种劳务计划价格是按照定额成本制定的;

 

         3.产成品计划价格是按照定额成本加上合理的内部利润制定的。

 

         (四)计划价格的制定原则

 

         为便于计划价格的制订和使用,计划价格的制定应遵照如下原则:

 

         1.非零数字一般不超过两位数,第三位非零数字四舍五人;

 

         2.制定的计划价格差异率不超过5%。

 

         具体制定办法如表2-5所示。

         (五)计划价格的修订

 

         企业内部计划价格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并保持相对稳定性。一般情况下,在一个会计年度中不宜变动,以便正确考核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成果,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当计划价格差异率超过正负10%时,就应及时进行修订,以防止因价格差异率过大,而造成核算的失真。

 

         (六)计划价格的责任部门

 

         1.计划价格的制定、修订工作由财务部门牵头负责,采购、物资、生产技术、销售、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配合。

 

2.各部门在计划价格管理中的职责如下:

 

(1)财务部门:负责计划价格制定、执行、修订的组织和领导,并负责编制《公司计划价格手册》、发布《公司新增计划价格通知》和《公司计划价格调整通知》;

 

(2)采购、物管部门:负责预测计划期内外购材料物资的市场价格,提供现行市场价格;

 

(3)生产、技术部门:协助财务部门测算公司有关劳务、半成品、产成品实际成本;

 

(4)人力资源部门:协助财务部门测算公司有关劳务价格;

 

(5)销售部门:负责预测计划期内产品市场价格,提供现行产品市场价格。

 

(七)计划价格手册的编制

 

《计划价格手册》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方方面面的价格内容,又需要理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相互关系。因此,必须将“全面、科学、系统、合理、适用”的方针贯彻到价格制定的全过程中,要以财务部门为主,会同采购、物资、销售、生产、技术等部门共同研究编制,并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认真审查各项定额的正确可靠程度,防止因定额不实而造成计划价格不准,影响各分公司、车间经营成果的正确计算和考核;

 

2.各公司、车间半成品、产成品的比价关系要相对合理,避免因比价不合理而造成部门之间的苦乐不均,影响各公司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计划价格手册》的项目包括编号、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单位、计划价格、修订价格等内容,其编号和分类要按照公司材料及产成品的统一编号执行,确保其一致性。

 

七、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是指对员工从事本职工作,履行本岗位职责所必须进行的最基础的技术业务培训,它是使员工能够从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诸如生产操作、管理技能等基本功的训练,都属于技能培训的范围。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需要现代化的管理人才。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除了应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外,还应该能够掌握和运用有关现代管理方法和技能。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是靠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和广大财会人员来推行和实施。如果各级领导和财会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都不懂,那么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岂不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应用的成败,关键取决于企业各级领导和广大财会人员学习和掌握全面预算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程度。因此,加强各级领导和财会人员对有关全面预算管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训,让财会人员尽快熟练掌握全面预算管理的操作技能,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首要任务。

 

有关全面预算管理的技能培训工作,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一方面要委派企业负责预算管理的员工走出去,参加政府及社会咨询机构举办的全面预算管理培训和学习;另一方面,应邀请国内外的预算管理专家到企业举办全面预算管理讲座,现场解答企业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从而使企业更多的领导和员工有机会接受到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正规学习和培训。

 

上述各项基础工作与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密切联系、互为因果的关系。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加强上述各项基础工作,因为基础工作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条件;而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又可以促进企业各项基础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加强。